1. 首页 > 诸子百家 > 孙子兵法 > 正文

《孙子兵法・军形篇》

孙子兵法解读与运用

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。故善战者,能为不可胜,不能使敌之必可胜。

白话翻译:

    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,总是首先让自己创造出不可被战胜的条件,然后去等待敌人可被我战胜的条件的出现。不可被战胜的条件,其创造在于我方自身;而可以为我所战胜的条件或可乘之隙的是否出现,那就在敌人方面了。善于用兵打仗的人,能够创造出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,却未必能保证一定战胜敌人。


故曰:胜可知,而不可为。不可胜者,守也;可胜者,攻也。守则不足,攻则有余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,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,故能自保而全胜也。

白话翻译:

      所以说,胜利是可以预知的,但不能强求。当敌人没有可乘之机、无法被战胜时,就采取防守的策略;当敌人出现可乘之机、能够被战胜时,就发动进攻。采取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或实力不足,发动进攻是因为我方兵力或实力超过对方。善于防守的人,隐藏自己的兵力就像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下一样;善于进攻的人,行动起来就像从九重天上突然降临,让敌人来不及防备。所以,这样就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面的胜利。


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,非善之善者也;战胜而天下曰善,非善之善者也。故举秋毫不为多力,见日月不为明目,闻雷霆不为聪耳。

白话翻译:

若对胜利的预见并未超越普通人的认知,这种 “预见” 并非真正的高明。打了胜仗,天下人都说好,这也不算最高明的。就像能举起秋毫(秋天飞鸟新长出的羽毛)之重算不上力气大,能看见日月算不上眼睛明亮,能听见雷霆之声算不上耳朵灵敏一样。


古之所谓善战者,胜于易胜者也。故善战者之胜也,无智名,无勇功,故其战胜不忒。不忒者,其所措胜,胜已败者也。故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失敌之败也。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,故能为胜败之政。

白话翻译:

      古代所说的善于用兵作战的人,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。因此,善战者的胜利,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,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,因为他们的胜利是必然的。这种必然性,在于他们的作战部署能够取胜,战胜的是已经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。所以,善战者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,同时不放过敌人的任何破绽。因此,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具备胜利的条件,然后才寻求与敌决战;失败的军队总是先盲目交战,然后再企求侥幸取胜。善于用兵的人,修明政治、确保法度,因此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。


兵法:一曰度,二曰量,三曰数,四曰称,五曰胜。地生度,度生量,量生数,数生称,称生胜。

白话翻译:

我兵法要素有五:一是对土地幅员进行丈度的“度”;二是对物产资源进行估量的“量”;三是对兵员众寡进行计算的“数”;四是对双方军力进行对比的“称”;五是对双方胜负情状进行评估的“胜”。由于敌我双方拥有土地幅员大小的不同,就产生对双方物产资源多少进行估量的“量”的不同;而由于这种“量”的不同,就产生对双方兵员众寡进行算计的“数”的不同;由于这种“数”的不同,就产生对双方军力强弱进行对比的“称”的不同;由于这种“称”的不同,就产生判定胜券谁属的“胜”的不同了。

关键词:

“兵法”指的是用兵作战的方法和策略。
“一曰度”中的“度”,在这里主要是指对土地面积、战略空间等方面的估算。在战争中,了解作战地域的大小、地形地貌等,对于军队的部署、行军路线规划等都至关重要。
“二曰量”,“量”指的是物资资源的容量和产出,包括粮食、武器装备、马匹等物资的储备量。这些物资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持续作战能力。
“三曰数”,“数”即统计兵源的数量。兵力的多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,了解双方兵力的数量对比,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。
“四曰称”,“称”是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。这不仅仅包括兵力数量,还包括军队的战斗力、将领的指挥能力、士兵的素质、装备的优劣等多个方面。通过对双方综合实力的比较,可以判断出双方在战争中的优劣态势。
“五曰胜”,“胜”就是得出胜负的判断。在综合考虑了前面的“度”“量”“数”“称”等因素后,就能对战争的胜负做出预测。
“地生度,度生量,量生数,数生称,称生胜”:
“地生度”,土地的面积、地形等自然条件是产生“度”的基础。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,比如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的骑兵作战,山地地区则有利于防守等。根据地域的特点,可以估算出相应的战略空间和规模。
“度生量”,有了对“度”的估算,就能推算出该地域所能承载的物资资源的容量。比如,土地面积大、土壤肥沃的地区,粮食产量可能就高,能够为军队提供更多的物资支持。
“量生数”,物资资源的容量决定了可投入的兵员数量。充足的物资可以养活更多的士兵,为军队的扩充提供保障。
“数生称”,双方兵员数量的对比,以及结合其他因素,就能得出双方军事综合实力的比较结果。例如,一方兵力虽多,但士兵素质低下、装备落后;另一方兵力虽少,但士兵训练有素、装备精良,那么综合实力上后者可能更强。
“称生胜”,通过对双方军事综合实力的比较,就能判断出战争的胜负。实力强的一方在战争中往往更有优势,获胜的可能性也更大。


故胜兵若以镒称铢,败兵若以铢称镒。称胜者之战民也,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,形也。

白话翻译:

     所以,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镒来称铢那样,在力量对比上占据绝对优势;而失败的军队就像用铢来称镒那样,处于绝对劣势。实力占优的一方指挥士兵作战,就像让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溪决口而下一样势不可挡,这就是所谓的“形”,也就是双方实力对比所呈现出的态势。

注释:

  • “镒”和“铢”是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,一镒等于24两,一两等于24铢,所以一镒相当于576铢,二者差距极大。

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,不代表我们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angjiming.cn/9567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zhangjiming314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