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焦点
-
《孙子兵法・兵势篇》
治理大规模军队如同治理小部队一样高效,关键在于合理的组织编制;指挥大规模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精准,核心是明确的信号指挥系统;全军面对敌军攻击而不败,在于灵活运用奇正战术变化;攻击敌军时如同用石头砸鸡蛋般轻易,秘诀在于以实击虚的战略选择。
-
《孙子兵法・军形篇》
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,总是首先让自己创造出不可被战胜的条件,然后去等待敌人可被我战胜的条件的出现。不可被战胜的条件,其创造在于我方自身;而可以为我所战胜的条件或可乘之隙的是否出现,那就在敌人方面了。善于用兵打仗的人,能够创造出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,却未必能保证一定战胜敌人。
-
《孙子兵法・谋攻篇》
故曰: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;不知彼不知己,每战必败。所以说,既了解自己,又了解敌人,那就常胜不败;不了解敌人,而只了解自己,那就胜负各半,没有全胜把握;既不了解敌人,又不了解自己,那就每战必危了。
-
《孙子兵法・作战篇》
孙子说:大凡用兵作战,其一般规律是:要动员轻重战车千百辆和全副武装的十万大军,还要不远千里去远送粮草。这样,里里外外的开支,包括接待诸侯客使所需花销,维修保养各种战具所需胶漆等器材,以及供应补给车甲装备的费用,每天耗资都会有千金之巨。然后,十万大军才能出动。
-
《孙子兵法・始计篇》
战争是国家的大事,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,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。所以,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,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,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。这五个根本方面即:一是“道”,二是“天”,三是“地”, 四是“将”,五是“法”。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曰:父在观其志,父没观其行,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
“父在观其志”的这个“志”,古人的文字“志”为“意志”之意,它包括了思想、态度。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,都有这样的经验:当父亲、师长的面前,听到教训吩咐,口口声声称“是”,但背过身来,却对着同学、朋友,做一个鬼脸,表示不听。所以“父在观其志”这话,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,要言行一致。就是父母不在面前,背着父母的时候,乃至于父母死了,都要言行一致,诚诚恳恳,非常老实,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;如果作好人,就要作到底,父母死了,于三年之内,无改于父之道,说得到做得到,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,感情没有淡薄,言行一致,一贯作法,这就是孝子。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禽问于子贡曰: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,求之与?
子贡所讲孔子的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,是讲孔子的修养,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,他有了这样高深的修养,所以他的目的,就是我国古代的“淑世主义”,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,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业。千秋大业就是学问思想,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,例如孔子、老子、释迦牟尼、耶稣、穆罕默德等等,在当时并未受人重视,可是德及万世,名震千古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曾子曰: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
古人对于这一句的解释,我也有点意见。拿孝道来讲,过去讲中国文化的孝道,本来很重要,我们看历史上给皇帝的奏议,常有“圣朝以孝治天下”这句话。等于是宪法的基础精神,过去我们没有“宪法”这个名称,但是有这个精神——宪法的哲学精神,以孝道为基础、作中心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曰: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,主忠信,无友不如己者,过则勿惮改
事实上是怎么说的?“君子不重则不威”的“重”是自重,现在来讲是自尊心,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。“君子不重则不威”,拿现代话来讲,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信心,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国外学哲学的青年,由他父母陪来找我,这青年说:“我觉得我自己不存在。”我说:“你怎么不存在?”他说:“我觉得没有我。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夏曰:贤贤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与朋友交言而有信,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
子夏曰:贤贤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与朋友交言而有信,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 饮食男女 […]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曰: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
在人文世界的道中,就有这三道:一个是“君道”,讲究如何领导,如何当家长,如何当国家的领袖,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,这都是“君道”。其次是“臣道”,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,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。再其次“师道”。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曰: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
领导一个大国家,或者领导一个单位,乃至领导地方的政治,要“敬事而信”,这是很难的。“敬事”,对一件事认真做为“敬事”,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,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,现在就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敬其事的。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曰:父在观其志,父没观其行,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
“父在观其志”的这个“志”,古人的文字“志”为“意志”之意,它包括了思想、态度。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,都有这样的经验:当父亲、师长的面前,听到教训吩咐,口口声声称“是”,但背过身来,却对着同学、朋友,做一个鬼脸,表示不听。所以“父在观其志”这话,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,要言行一致。就是父母不在面前,背着父母的时候,乃至于父母死了,都要言行一致,诚诚恳恳,非常老实,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;如果作好人,就要作到底,父母死了,于三年之内,无改于父之道,说得到做得到,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,感情没有淡薄,言行一致,一贯作法,这就是孝子。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禽问于子贡曰: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,求之与?
子贡所讲孔子的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,是讲孔子的修养,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,他有了这样高深的修养,所以他的目的,就是我国古代的“淑世主义”,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,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业。千秋大业就是学问思想,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,例如孔子、老子、释迦牟尼、耶稣、穆罕默德等等,在当时并未受人重视,可是德及万世,名震千古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曾子曰: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
古人对于这一句的解释,我也有点意见。拿孝道来讲,过去讲中国文化的孝道,本来很重要,我们看历史上给皇帝的奏议,常有“圣朝以孝治天下”这句话。等于是宪法的基础精神,过去我们没有“宪法”这个名称,但是有这个精神——宪法的哲学精神,以孝道为基础、作中心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曰: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,主忠信,无友不如己者,过则勿惮改
事实上是怎么说的?“君子不重则不威”的“重”是自重,现在来讲是自尊心,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。“君子不重则不威”,拿现代话来讲,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信心,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国外学哲学的青年,由他父母陪来找我,这青年说:“我觉得我自己不存在。”我说:“你怎么不存在?”他说:“我觉得没有我。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夏曰:贤贤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与朋友交言而有信,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
子夏曰:贤贤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与朋友交言而有信,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 饮食男女 […]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曰: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
在人文世界的道中,就有这三道:一个是“君道”,讲究如何领导,如何当家长,如何当国家的领袖,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,这都是“君道”。其次是“臣道”,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,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。再其次“师道”。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曰: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
领导一个大国家,或者领导一个单位,乃至领导地方的政治,要“敬事而信”,这是很难的。“敬事”,对一件事认真做为“敬事”,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,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,现在就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敬其事的。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
曾子说,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。“为人谋而不忠乎”替人家做事,是不是忠实?什么是“忠”,古代与后世解释的“忠”稍有不同,古代所谓的“忠”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——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,这叫做“忠”。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子曰:巧言令色鲜矣仁
什么是“巧言”?现在的话是会吹、会盖。孔子说有些人很会盖,讲仁讲义比任何人讲得头头是道,但是却不脚踏实地。“令色”是态度上好像很仁义,但是假的,这些与学问都不相干。“鲜矣仁”——很少真能做到“仁”这个学问的境界,因为那是假的。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有子曰:其为人也孝悌,而好犯上者鲜矣
首先就讲到孝悌,是人的根本,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。但是,“孝悌”就是孔家店要被人打倒的“罪状”之一。为什么孝悌会成为被打倒的“罪状”之一呢?这要先知道一件事,就是司马迁作《史记》是一件大事。
-
《论语·学而篇》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
这三名话连起来看,照字面讲,凡是中国人,无论老少,一定都知道。照古人的注解,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。“不亦说乎”,“说”是古人借用字,就是高兴的那个“悦”字,是很高兴的。
-
《论语别裁》:三言两语
《论语》,凡是中国人,从小都念过,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,是有问题的一本版本,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。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,大致没有话可讲,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?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,但却负责任地说,问题太大,不完全是对的。
-
《孙子兵法・兵势篇》
治理大规模军队如同治理小部队一样高效,关键在于合理的组织编制;指挥大规模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精准,核心是明确的信号指挥系统;全军面对敌军攻击而不败,在于灵活运用奇正战术变化;攻击敌军时如同用石头砸鸡蛋般轻易,秘诀在于以实击虚的战略选择。
-
《孙子兵法・军形篇》
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,总是首先让自己创造出不可被战胜的条件,然后去等待敌人可被我战胜的条件的出现。不可被战胜的条件,其创造在于我方自身;而可以为我所战胜的条件或可乘之隙的是否出现,那就在敌人方面了。善于用兵打仗的人,能够创造出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,却未必能保证一定战胜敌人。
-
《孙子兵法・谋攻篇》
故曰: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;不知彼不知己,每战必败。所以说,既了解自己,又了解敌人,那就常胜不败;不了解敌人,而只了解自己,那就胜负各半,没有全胜把握;既不了解敌人,又不了解自己,那就每战必危了。
-
《孙子兵法・作战篇》
孙子说:大凡用兵作战,其一般规律是:要动员轻重战车千百辆和全副武装的十万大军,还要不远千里去远送粮草。这样,里里外外的开支,包括接待诸侯客使所需花销,维修保养各种战具所需胶漆等器材,以及供应补给车甲装备的费用,每天耗资都会有千金之巨。然后,十万大军才能出动。
-
《孙子兵法・始计篇》
战争是国家的大事,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,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。所以,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,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,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。这五个根本方面即:一是“道”,二是“天”,三是“地”, 四是“将”,五是“法”。